跟弗洛姆学习爱的艺术 14
原文:在谈及这一方法时,还必须考虑到我们现代社会生活的另一个因素:那就是工作和恢复疲劳的循环作用。人作为劳动大军和管理阶层的一员仅仅是一个号码而已。他几乎不需要有任何主观能动性,他的任务由劳动的组织派定。领导和被领导之间也几乎没有区别,因为他们都在行使由整个组织结构规定的任务,不仅要按规定的速度,也要按规定的方式完成。甚至他们的各种感情,如高兴、宽容、信任、雄心以及同每个人顺利合作的能力都是预先规定的。他们的娱乐方式即使不那么强求一律,也都是大同小异。阅读的书是读书俱乐部选定的;看的电影是电影院老板和他们出钱登印的广告选定的;其他的娱乐方式也都雷同:星期日驾车远足、看电视、打牌和社交活动。从生到死,从星期一到星期日,从早到晚——所有的行动都是千篇一律和按照预定的方式进行。请问:一个被围困在这么一个罗网之中的人如何才能不忘记他是一个人,只存在一次的人,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能经历希望、失望、担心和恐惧的人,渴望爱情和受到虚无和孤独威胁的人呢?
弗洛姆提出,保持一致和人们的工作方式有关。因为“工作文明”的发展,让参与工作的人不再需要发挥突出的个性,每个工作者都仅仅是一个符号而已,工作者所要发挥的作用是符合这项工作内容的统一要求。有一句很流行的民间箴言:“别把自己太当回事”,说出来的就是这个道理,每个工作者都把自己当成是随时会被替代的人——因为替代者与自己有着完全相同的“品质”。就是在爱情生活中,人们也“笃信”这条箴言,觉得自己或他人并非不可替代,如果“失去”了对方,那当然可以再找到“另一个”。这样说,并不是“鼓励”人们要把自己看得过于重要,这大概不必在这里作过多的解释。
与前此部分多次讲到的内容一致,弗洛姆在这里还是重复讨论了与人保持一致的后果,它导致人们仅仅在细节上追求些微的变化,而在总的趋势和方向上从事同一件事情。在这种“沉闷”的一致里,人们自然无法体会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存在感;从而失去了对人应该追求爱情(以及其他)的认识。
关于看电影,有人会“觉得”自己做出了选择,而并没有像弗洛姆那样说的,跟着广告走,因为他们最有力的反驳是:“我完全拒绝那些广告做得铺天盖地的电影”。对此,正面的论证不太容易,而只需要列举几个简单的数字,就大概能够收到说服效果了,当今世界每年正式出品的各类电影就有千部、万部(待查)至多,而你所能够接触或进行选择的影片只占极小的一部分。再考虑到其他类型的影视表演类的节目形式的广泛存在,你在“观看节目”这件事情上的选择,一定是“不自由的”。正如世界上的书是读不完的——世界上的真正的好书也是读不完的——电影也根本是看不完的,并且绝大多数电影完全无法被你意识到它的存在,你只能阅读极其有限的书籍,观看极其有限的电影。这些书籍和电影,都是有人刻意选择的结果,而这种选择,并不能称得上是“个性化”的选择,而是一种追求“保持一致”的选择,要么是顾全大多数人的兴趣所在,要么是追随楷模人物的“品味”。
对于人的工作状态的展示,肯定会有人提出反对,能够举出许多的例子来说明工作中表现个性的地方。弗洛姆在此所“贬损”的工作文明,更多的是就基于机械化操作的情况而言,并且也刻意地选择了千篇一律而不发挥能动性的“片面”情况。对于在工作中发挥个性的情况,弗洛姆则把它归类到第三种摆脱孤独的方式里去了,那便是接下来要讲的创造性的劳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