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王晖龙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6

“平等”使男女间的差别消失

$
0
0

跟弗洛姆学习爱的艺术 12

 

原文:在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平等的概念发生了变化。今天“平等”指的是机器——也就是失去个性的人的平等。平等意味着“一个模式”而不是“统一”。这是一个抽象体的同一模式,是做同样的工作、寻求同样的享受,读同样的报纸,有同样的思想感情的人的模式。在这方面我们应该用怀疑的眼光去分析一些被称为是我们社会进步标志的成就,譬如妇女的平等地位。我在这里没有必要强调我并不反对男女平等;但是在争取男女平等方面取得的一些积极成果不应该遮住我们的眼目。妇女之所以与男子平等,是因为男女之间的差别消失了。启蒙运动的哲学论点——灵魂是不分性别的——被广泛使用。性别的两极消失了,以这两极为基础的性爱也随之而消失。男子和妇女完全相同,而不是作为对立的两极而平等。现代社会鼓吹实现非个性化的平等理想,因为这个社会需要“人—原子”,这些人—原子相互之间没有区别,汇集起来也能毫无摩擦地顺利地发挥作用,他们都服从同一个命令,尽管如此,每个人却都确信他们是在按自己的意愿办事。就像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要求产品规格化,社会的发展也要求人的规格化,并把这称为“平等”。

 

没有个性区别的人,就是弗洛姆眼中的机器,这些机器按照同一个模式来运行。如果说现实生活中的人的“丰富多样”让我们不容易发现机器人的一面,那么我们来考虑一个特殊的群体,世界各国的政要首脑或其他方面有足够影响力的人物,他们也就是每年福布斯杂志所评选出来的影响世界的100个人,或是10个人,或者更少一点,对世界影响最大的3个人、1个人。他们的影响力太大了,所以人们总是能够轻易地“得到”他们的新闻报道,而在那些新闻画面中,或是报纸网站上发布的新闻事件照片中,人们能够一次次地“重复”看到他们的熟悉面孔。之所以熟悉,并非仅仅因为常常见到,还因为他们穿着相似的衣服,面部表情也保持同样一种状态,身体倾斜的角度也基本固定不变。因此,对世界上几个超级大国的首脑人物,都有“机器人”的称谓。

举出这个例子后,我们可以再去观察其他领域里有影响的人物,包括那些并不出现在新闻里的“有影响力”的人,他可以是你就读学校的老师,可以是你工作单位的领导,可以是一个休闲性质的聚会活动的组织者。除非比较特殊的例外,你大概会诚恳地响应说:他们也确实都是机器人。

是什么“压力”让有影响力的人成为机器人?答案可以有很多种或很多个方面,但大体离不开将其归为总的环境的约束结果。与这些明显的机器人不同,人们会乐观地认为,“小人物”有着更为丰富的生活方式和个性表现,但实际情况却没有那么乐观。弗洛姆指出,对平等的追求,让人们陷入了“不敢相互区分”的陷阱,凡事都要求一模一样,而不考虑它们之间本来应该保有的差异。这里举一个女性对衣服的态度的例子。我们知道,现在不同女性之间很少会穿一样的衣服,除非是一家人(或亲近的朋友间)故意这么做,一般情况下,女性特别害怕撞衫情况的出现。一位无论打扮多么时髦、体态如何优雅的女士,在街上,尤其是狭小空间里遇到和自己有着一部分相同穿着的人,马上会心情大乱,等到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脱掉衣服,在心里,也在口上,念叨起郁闷之类的词眼。她在以后的着装上,会非常注意地避免重穿那件和人撞衫的衣服,即使穿了,也是在她认为绝对没有再次发生撞衫的可能性才会这么做。描述女性朋友害怕撞衫这件事情,要“表明”的现象是,女性穿衣上可谓非常“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追求。但在这些表面的个性之外,我们看到的却是,她们有着非常同一的审美模式,那就是以某些“楷模”人物的着装为样板,追求“时尚”;她们有着几乎一样的消费习惯,强调“女人要对自己狠一点”,多买(更主要的是多拥有)各种衣服;她们还有着完全相同的“个性化”追求:不要撞衫。这些对衣服的完全一致的态度,恰恰说明她们在这件事上毫无个性可言。

弗洛姆在这里举出了另外一个更值得人们深思的例子,即男女平等的追求,最终却导致男女之间没有区别这一尴尬局面。弗洛姆声明,他没有反对男女平等的想法,他根本就是一个追求男女平等的人。只是,弗洛姆心目中理想的男女平等状态,是在承认和注重男女差异这一基本前提条件,追求一种差异化的,男女之间不做同等要求的平等状态。而我们观察到的当前状况,恰恰填平了男女之间的距离,让两者完全划上等号。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高兴”地指出,男女之间确实填平了过去曾经有过的差异,这仅仅是事情的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的事实是,男女之间正发展出来新的不同,我在前面所举的女性对衣服态度的例子就被用来佐证这一观点,因为我对女性对衣服态度的情况,显然不适用于当前男性的情况。对此,我的回应是,正如弗洛姆所注意到的,人们在今天的平等环境里,每个人都看似不同,但他们却有着完全一致的追求,向往同一个(同一种)楷模人物的生活内容,细枝末节的稍微区别遮盖不了总体上的同一状态。今天的男人和女人——在男女平等上发展到相当程度的地方的男人和女人——在各个层面上都已经接近,或在努力接近彼此,甚至是明显需要根据男女生理特征来做出区分的方面也是如此。比如,体育运动方面,男女运动的类型竟然毫无二致;在教育子女的角色分配上,男女之间不再有什么区分;至于在工作和求学上,就更不存在任何差异(当然,在这两个方面,我认为男女之间确实不应该存在什么绝对的差异);包括认可的消费观点、对待爱情与婚姻的态度等也都基本一致。而对于衣服的态度这一“例外”,更多地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无论男女,都信服广告的宣传,他们与她们共同地认为,女人应该穿着多样的衣服,彼此不能重样;而男人则应该穿着较为“保守”的相似度很高的衣服,保持一种男性的“庄重”。无论男女,都追随楷模人物的做法,他们与她们都共同地跟从,女人都像女明星那样穿着多变的衣服,在重要的场合下尽量穿着华贵,且特别注意不要穿着同样的衣服与见过的人再次碰面;而男人则要注意自己的“绅士”身份,衣服要保持与其他人的大体相似,仅保留(也要注意保留)细微的差异。我们通过这里的分析发现,在对待穿衣这件事上,男女之间是有着一致的看法,坚持同一种行动准则,而在“结果”上故意表现出不同来罢了。无论男女,做的都是同一件事情。

一定会有人说,这种趋同不正是社会和谐的表现吗?在这么和谐的状态下,让人丢失一些特别的“个性”,而能保持世界的丰富多彩,不是很美好的一件事吗?对此,弗洛姆无意反对(起码在这里,反对这种状态还不是他的主要任务),他做的事情是发现现象,并指出规律。这样的情况好不好?它可能比纷争和混乱要好,也比人与人之间不平等要好;但它比不了一个更佳的理想状态,在这个理想状态下,人们一方面实现了平等,但又分别发展了自己的个性。弗洛姆相信,在这样的“和谐”环境中,人成为机器,或是成为机器的零件,一个个的原子,毫无摩擦地服从于社会大系统的运作。貌似社会很不错,但人却不能算是人。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