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弗洛姆学习爱的艺术
原文:同这一因素紧密相关的是当代文化的特点。我们的全部文化是以购买欲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现代人的幸福就是欣赏橱窗,用现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他力所能及的物品。反之亦是如此。“有魅力”一般就是指这个人有许多令人喜爱、目前又是人口市场上被人问津的特点。什么东西能使一个人有魅力则取决于一时的时髦,这不仅指一个人的生理条件,也包括他的精神气质。二十年代,一个抽烟、喝酒、难以捉摸和有性感的女子被看作是富有魅力,而今天则要求女子能操持家务,为人要谨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富有刺激性和雄心勃勃的男子具有魅力,如今却是心地厚道的男子更受欢迎。(归根结蒂爱情的产生往往是以权衡对方及本人的交换价值为前提。)我想做一笔交易,那我既要考虑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出发,对方值不值得我追求,也要考虑基于我的一目了然的实力以及潜在的实力,对方会不会看中我。这样当男女双方感觉到在考虑到他们本身的交换价值的情况下,已经找到市场上所提供的最合适的对象,他们就开始相爱。在这笔交易中,如同购买地皮一样,对方的有发展前途的潜力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在一个商业化占统治地位以及把物质成功看得高于一切的文化中,事实上是没有理由对下列事实抱有吃惊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
人们对爱的对象的重视,最终影响到缔结婚姻和爱情关系的动力,强调匹配原则。用过去的话说,叫做门当户对,在一对爱情关系中,男女之间都要考虑对方的交换价值,在追求爱情时,首先要考察的内容是,这个对象能不能满足我的交换需要。
关于用以交换的内容,则有着很广泛的涵括,并且也不是以想当然的金钱、物质利益为内容的。当然,这些也是重要的、根本的条件,并且以不明显的、基础的作用影响着其他方面的条件。用以交换的内容,尤其突出地表现在精神素养层面,我的富有魅力交换你的富有魅力,言外之意,我的缺乏教养自然会交换你的缺乏教养。关于教养的有无、魅力的大小,弗洛姆指出它们都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但始终不变的是,越是有着高素养的人,越是要求高素养的人成为爱的对象,反之亦然。
原文:产生在爱情这件事上一无可学这一看法的第三个错误是人们不了解“坠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如果我们用falling in love和being in love这两个英文搭配也许就能更清楚地区分这两个概念。两个迄今为止同我们一样是相互陌生的人,当他们突然决定拆除使他俩分隔的那堵高墙,相许对方,融为一体时,他俩相结合的一刹那就成为最幸福、最激动人心的经历。这一经历对那些迄今为止没有享受过爱情的孤独者来说就更显美好和不可思议。这种男女之间突如其发的奇迹般的亲密之所以容易发生,往往是同性的吸引力和性结合密切相关或者恰恰是由此而引起的。但这种类型的爱情就其本质来说不可能持久。这两个人虽然熟谙对方,但他俩之间的信任会越来越失去其奇迹般的特点,一直到隔坤、失望和无聊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为止。当然一开始双方都不会想到这点。事实是: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地寂寞。
弗洛姆认为,真正的爱情是“持久的爱”,如果爱是持久的,那自然会推论出,在爱情关系中,相爱的两个人应该去经营它,让它能够持久下去。这就相当于承认了存在“爱的能力”这一说法。而对爱的能力视而不见的缘故是,人们压根就觉得爱情是突然之间发生的事情,即突然某一天“坠入”了爱河。
就连爱因斯坦也有过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大意是说,坠入爱河是无法控制的事情,即使你要去寻找理由,也会遍寻不着,因为坠入爱河和地球引力没有什么关系。这当然是为了表现幽默,故意拐这么大一个弯说什么坠入爱河和地球引力无关。抛开幽默的成分,他的主要观点还是在于说,爱情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事主,她要是来到的话,根本就不需要任何理由,这种感觉大概也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感受。
而弗洛姆告诉读者,这种突然发生的爱情,莫名坠入爱河的原因是男女之间的性吸引力和性结合关系。就如前面提到的,在爱的对象的考量上,一个人会按照公平交换的匹配原则来进行挑选,而无疑地,性吸引力也是一个重要的考察项目,它或者是成为魅力和素养的构成部分,或者就是魅力和素养本身。由于包括性吸引力在内魅力与素养的匹配,导致对象的匹配,于始结伴坠入爱河。并且弗洛姆还提出了一个相反顺序的坠入爱河过程,寂寞的男女之间,由于天生的性吸引力而发生性结合关系,在此之后发生关于对爱的对象的狂热爱恋,坠入爱河。前后的两种情形,有些类似于我们说的“先恋爱,后结婚”和“先结婚,后恋爱”的情形,做这个类比,主要是方便用于理解,但并非是完全一样的意思。再重复说明一下,就是前者表示“先选择,后结合”,而后者对应“先结合,后承认”。
在形容后一种情形时,我使用了“寂寞”这个词,而弗洛姆对这个词的运用,是涵盖两者全部在内的。他认为,基于性吸引力和性结合关系的爱的对象的结合(无论是哪种情形),都是男女寂寞使然。这也就自然地走到了弗洛姆对此的另一个重要结论,这种结合关系是不可靠的,是虚假的。要反驳弗洛姆的观点,可以举出太多的反面事例,因为现实生活中,坠入爱河的一对情侣,最终相亲相爱一生的情况实在是太多了。但这不是反驳弗洛姆的很好的例子。因为弗洛姆这里所讲的坠入爱河的人,是那些仅仅热衷于“坠入爱河”这一个起始动作,再无努力行为去营造“持久的爱”的人。用英语来说,两者的区别就更显而易见了。falling in love是一个短暂的、一次性的动作,being in love则是一个保持不变的状态,这个状态的维持,显然需要持续地进行爱的行为。
弗洛姆在这里冷静地指出,坠入爱河是偶然性的行为,但这并不表示他反对人们坠入爱河。他所反对的是,仅仅满足于坠入爱河这一追求,因为相信爱情是一瞬间就会发生的事,并会不要求人们继续做什么就理所当然地继续存在,这一想法必然导致人们觉得,自己在爱情这一事情上没有什么可以做的。而相信持久的爱,才是爱情的本质,就会让人们去想,我如何做才能保持爱情的持久。不同的认识,导致不同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