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王晖龙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6

跟弗洛姆学习爱的艺术(2)

$
0
0

跟弗洛姆学习爱的艺术

 

第一章 爱是一门艺术吗?

在第一章中,弗洛姆重点阐释了爱是一门艺术,即爱也像其他的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一样,应该,也能够通过学习的方式来掌握。本章中的内容,弗洛姆更多的是指出人们对爱是一门艺术的认识不足,并举出来各方面显而易见的例子。这些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显见的现象,但我们很少把它会联想到和掌握爱的能力产生矛盾。最后,弗洛姆提出本书接下来部分的内容构成,即分别讲爱的理论和爱的实践。

 

原文:爱是一门艺术吗?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或者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爱的情网呢?这本小册子以第一种假设为基础,而大多数人毫无疑问相信第二种假设。

 

弗洛姆指出,爱是一门艺术。要特别说一下的是,这里所说的“爱是一门艺术”,就是确定地指爱是一门可以习得的技艺、技术,而不是有些时候我们习惯认为的,“要艺术地去爱”。产生这种误解,可能和我们对“艺术”一词的使用习惯有关,当我们用“艺术”表达某种技艺时,往往在要它的前面加上一个限定范围的词,比如“绘画”、“文学”,用来特指某一个类型的艺术内容。如果不是这么使用,我们更多是把“艺术”理解为“艺术地”,举个例子,我们说“说话是一门艺术”,一般情况下不是指“有一门艺术门类,叫做说话艺术”;而是指“如何和人说话,是一件需要艺术地进行处理的事情”。明了了“艺术”一词的名词特点,我们回到弗洛姆第一句话上。弗洛姆认为爱这种具体化的技艺,需要人们付出努力去掌握它,这句话成立的前提当然是人们觉得自己有必要掌握爱的能力。

接着,弗洛姆则指出人们对爱的错误理解,即认为爱是偶然而突发出现的情况,因此也就仅能在少数情况下,少数人可以感受到爱。而弗洛姆要和读者达成一个协定,即在接下来的探讨中,愿意承认弗洛姆对爱的看法,而暂时收起对爱的直观认识,如果能够有这份接受的心,那理解弗洛姆的论述就会容易一些;而一开始就在这个大前提下否定弗洛姆的观点,那就很难进入讨论,弗洛姆在后面努力说服相信后者的人,开始理性地思考,并认识到前者才是真实情况的努力也注定不会有结果。

 

原文:但这大多数人决不认为爱情无关紧要,相反他们追求爱情。悲欢离合的爱情电影他们百看不厌,百般无聊的爱情歌曲他们百听不烦。但他们之中没有人认为,人们本可以学会去爱。

 

每个人都关心爱情的“有无”,并且欣赏“有”,但却对如何学会去爱,成为一个有爱情的人这件最重要的事情关心不足。弗洛姆告诉我们,人可以学会去爱,这对希冀爱情的每个人来说,都是莫大的福音;但对于已经不再相信爱情的人,则较难激发兴趣。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情况是,许多人已经变得对爱情漠不关心,觉得没有爱情也无关紧要,失去了对爱情的天然的关注和兴趣,弗洛姆在这一点上有些过于乐观了。人们不愿意去学习如何去爱(有的人根本就是不知道应该或可以去学会),而这成为影响人掌握爱的能力的绊脚石。

 

原文:他们之所以持有这种特殊态度是有其各种原因的,这些原因反过来又分别地或总和地加强了他们的这一态度。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因此对他们来说,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途径。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子则是通过保持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式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有趣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和谨慎。为了使自己值得被人爱而采用的许多方法与人们要在社会上获得成功所采用的方法雷同,即都是“要赢得朋友和对他人施加影响”。事实上,我们这个社会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值得被人爱”无非是赢得人心和对异性有吸引力这两种倾向的混合物而已。

 

弗洛姆指出,人不去学习爱的艺术,提高自己爱的能力的原因是对爱情中双方关系的误解。人们把别人是否爱我,看作是否拥有爱情的判断标志;而弗洛姆对爱情的看法是,我是不是爱别人,我是不是有爱人的能力,才真正决定爱情的有无和质量。这里也就提出了事情是否“可控”的问题,如果“有没有爱情”,“爱情的质量如何”这件事,是由我的自身能力决定的,那么就可以通过我的努力来改变现状,没有爱情的生活,可以变成有爱情的生活,低质量的爱情生活,可以变成高质量的爱情生活。而如果爱情这件事,根本不是我能掌控的,而是取决于他人的态度,那么我对此可以改变的程度就非常有限,要么是觉得自己完全无能为力,要么就是做一些并不最有效的努力。

和爱人相反,被别人爱,是人们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弗洛姆在这里给人们的提醒是,不要混淆爱人和被爱两者,许多人本来是想要获得爱人的能力,却在被爱上花费工夫,这是完全走错了方向。这里,弗洛姆举出来一些人们希望被爱的努力,他是根据性别来进行区分的,这很显然地受限于我们整个社会对男女角色定位和分工的约束。

 

原文:产生在爱这件事上一无可学这一看法的第二个原因是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产生这一看法有多种原因,这些原因的根源基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其中有一个原因是二十世纪在选择“爱的对象”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十九世纪在许多传统的文化中爱情往往不是自发的、最后导致婚姻的个人经历。婚姻多半是通过男女双方的家庭、介绍人或者在没有撮合者的情况下以条约的方式确定下来并进行的。婚姻要门当户对。至于爱情,人们认为婚后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但最近几十年来,浪漫式的爱情这一概念在西方世界已被普遍承认。尽管传统形式在美国依然可见,但人们更多的是寻求“浪漫式的爱情”,寻求个人的会导致辩证法的爱情经历。这种自由恋爱的新方式必定会大大提高爱的对象的重要性,而不是爱情本身的作用意义。

 

弗洛姆提出,自由恋爱的发展,导致人们产生了一个错觉,爱情的最终问题就是要找到相爱的那个人,这种看法在今天可谓大行其道。比如,我们经常会给大龄男女关于恋爱与婚姻的建议是:走出来,去接触人,在与人的交往中,自然就会产生感情。这就是把爱情的有无,归因于爱情对象的有无,我们经常说的,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遇到了那个正确的人。诚然,爱情关系中,少不了爱情对象的参与,但弗洛姆并不是否定爱的行动就是与爱的对象的互动,而是提醒读者,在遇到爱的对象之时,能不能真正有效地发展爱,本来是由爱的能力决定的,但人们却完全忽略了它,觉得不存在爱的能力这回事。

爱的能力,究竟是在爱的对象出现之前,就应该练就的一身本事?还是爱的能力,需要与爱的对象相处之中去培养和发展?弗洛姆在这里并没有给出回答,但因为他强调爱的能力的优先性,也容易给人造成一个错觉,好像他并不关注爱的对象,在一个人爱的能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当然,这完全是一场误会。弗洛姆在整本书中,貌似在讲如何练习爱的能力,但他又必然会指出,爱的能力的练习,从来都是脱离不开爱的对象参与的。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6

Trending Articles